近日,央视主持人探访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,揭秘3D打印器官技术。研究人员已成功打印出耳朵和鼻子支架,植入患者自身细胞后可“复活”,为器官缺损患者带来新生希望。此外,团队还实现了小动物心脏的3D打印,但复杂器官如大脑、肝脏等仍面临技术挑战。未来10到20年,器官打印技术有望迎来重大突破,但生命规律仍是不可逾越的底线。
第26届高交会上,清华大学团队发布全球首台类器官3D打印机,精度达0.05微升,可打印具有活性的细胞结构,模拟真实器官功能。这项20年磨一剑的成果,已进入临床科研阶段,为未来个性化医疗和器官再生带来革命性突破。
近日,我国成功完成首例3D打印耳廓移植手术,为一名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带来新希望。该手术利用先进的3D打印技术,定制出与患者耳部形态高度匹配的耳廓,术后患者恢复良好,外观显著改善。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3D打印医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,展现了医疗技术的创新与进步,未来将为更多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,提升生活质量。